视频
【产业转移 乘势“黔”行】默默无闻到异军突起 “电动贵州”产业生态圈初步构建 |
编者按:新型工业化是贵州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四化”建设的“第一牵引”;重大项目建设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引擎”,是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硬支撑”。抓项目就是抓发展、争项目就是争位次、谋项目就是谋未来。 产业转移作为在时间和空间上对资源进行重新配置的过程,是畅通经济循环的重要手段、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路径,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雄厚支撑。4月21日,以“服务和融入国家战略 共赢产业发展新未来”为主题的2024中国产业转移发展对接活动(贵州)在贵阳举行,这是全国唯一以产业转移对接为主题的“国字号”盛会,促成一批产业关联度高、涵盖领域广、引领带动强的项目合作,总体上覆盖“六大产业基地”“3533”产业集群,必将进一步增强贵州产业链供应链韧性。 贵州省新型工业化专项组充分发挥“牵头抓总、统筹协调”作用,坚持资源跟着产业走、要素围着项目转,把项目建设作为大抓工业、大兴工业、大干工业的“牛鼻子”,持续做好政策准备、要素配备、服务完备等“后半篇”文章,有效推动工作量、实物量、投资量“三量齐升”。截至目前,80%以上签约项目落地启动,涉及投资2000多亿元,为新型工业化高质量发展蓄积强劲动能。 先机就是生机,新局就是新生。即日起,多彩贵州网将连续推出报道,重点聚焦产业转移项目在串“点”成“链”、聚“链”成“群”、集“群”成“势”等方面的突出贡献,看贵州新型工业化在构建产业生态圈上,围绕“承”与“转”所蹚出的新路径、新风向。 8月,“贵州造”吉利银河E5销量达到1.22万辆,占到8月银河系列销量的46%、吉利汽车纯电动板块销量的四分之一。 如此亮眼的开局,不论是对于吉利汽车,还是贵州新能源电池及材料产业,可谓是意义深远。 吉利汽车贵阳制造基地 放眼贵州—— 吉利、奇瑞等龙头企业先后在贵州布局整车基地并陆续扩大投资; 比亚迪、宁德时代等动力电池头部企业纷纷落子; 贵州磷化集团、中伟股份、振华新材、安达科技等一批新能源电池材料企业蓬勃发展。 短短数年间,原本在新能源电池及材料产业版图上默默无闻的贵州何以逐步异军突起?核心就是贵州深谙“富矿精开”作为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突出优势和关键一招,抓住了新能源电池及材料产业发展的机遇。 伴着项目落地、纷纷投产、新品上市,贵州新能源电池及材料产业生态圈的日渐完善,“电动贵州”的大环境下,构筑起了全省新能源汽车、电池材料齐头并进的发展格局,一幅幅促进新质生产力加快形成的“施工图”正逐步变成“实景图”。 宁德时代(贵州)新能源动力及储能电池生产制造基地 去年,贵州出台《关于加快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推进“电动贵州”建设的指导意见》《关于加快新能源货车推广应用的若干措施》等系列政策,为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提档升级提供了强大政策支撑。 今年4月,2024中国产业转移发展对接活动(贵州)举行新能源汽车及旅游装备专题对接活动,来自国家部委、行业协会、优质企业的代表共谋贵州新能源汽车及旅游装备产业高质量发展,并且成功签下31个新能源汽车和旅游装备项目,并逐一启动。 贵州毕节磷煤化工一体化项目成功签约,为新能源电池及材料产业发展宏图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中车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有限公司在黔布局的首个产业基地正式投产,标志着中车与贵安新区在新能源装备、轨道交通产业方面的合作迈上新台阶; 贵安新区新能源储能PACK生产及充电桩制造项目成功签约、中科华联(贵安蓝科途)高性能锂电池隔膜及在线涂覆一体化项目落户贵安; 厦门厦钨新能源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在贵州黔南高新区投资建设企业首个大型独立的前驱体项目。 …… 近年来,贵州以新能源汽车为牵引,聚焦整车能力提升、加快推广应用、完善配套设施、加速产业融合、构建产业生态,一个个“新”产业接踵而至,新旧动能加速转换。 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盘江百万千瓦级光伏基地项目一期实现全容量并网发电 同时,充分发挥风、光电产业的自然优势,截至今年5月,统调新能源装机突破2000万千瓦,一跃成为贵州电网第二大电源。 据相关资料显示,计划到2026年,贵州将初步形成新能源汽车整车和动力电池等配套产业协同发展、充换电基础设施体系健全的新发展格局,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逐步成为全省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支撑。 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扩大,位于贵阳经开区的奇瑞万达贵州客车股份有限公司,其产品研发从最初的单一混合动力客车逐渐拓展为纯电动、混合动力、氢能源等多类型客车。 当下,新能源产业正处于行业风口。据业内相关机构预测,到2027年,动力电池“退役潮”将到来,待回收的动力电池如何得到更好回收利用?今年,贵州磷化集团建成全省首条全要素电池回收生产线,一块废旧电池经放电处理后,通过物理破碎,分项筛选出铜箔、铝箔、锂电黑粉,再经浸出、萃取分离等环节,黑粉将被制成下游电池生产所需原料。目前,该项目的磷铁回收率达到90%,碳酸锂回收率达93%。 磷化集团探索动力电池回收,是贵州完善新能源电池及材料产业链条、助力社会经济绿色转型的一个生动写照。 贵州大力推进充换电基础设施建设 近年来,贵州将节能降碳工作全面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搭乘公共交通出行、选购使用新能源汽车、骑行代步……随着绿色低碳理念深入人心,绿色出行已融入公众的日常生活中。 从清晨到夜晚,在贵阳的街头,每天有2615辆清洁能源大巴车行驶在6城区、双龙、贵安及息烽县共235条公交线路上。 贵阳市公交公司测算显示,一辆纯电公交车与传统的油车相比较,一年可节约燃料费6.7万元,减少标准煤消耗23.68吨,还减少了发动机尾气排放,节能减排效果明显。 截至目前,贵州全省新增及更新新能源公交、出租汽车占比分别达100%和97.4%。全省1145个乡镇实现充电站、充电桩全覆盖,城乡充电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其中,贵阳市公交车预计2025年实现100%电动化。 铜仁市万山区万仁新能源汽车整车项目生产车间 截至目前,贵州正基于矿产资源优势,加快形成“矿产资源—电池材料—电芯—电池管理系统—新能源汽车—电池回收利用”的全产业链,聚焦“三元+磷系”两条技术路径、“动力+储能”电池双赛道,“一核两区”规划布局得到有效落实,“电动贵州”产业生态圈初步构建…… 贵阳贵安以宁德时代、比亚迪两大电池制造龙头企业为引领,正在加快构建新能源电池制造及其配套产业集群; “开阳-息烽、瓮安-福泉”成功吸引贵州磷化、中伟兴阳、湖南裕能等一批重大项目落地建设,成功培育磷系、氟系电池材料及其原辅料产业集群; 铜仁以中伟新材料、汇成新材料等骨干企业为支撑,成功打造锰系电池材料及其原辅料产业集群; “黔西南——六盘水”成功引进振华新材料、新仁新材料等一批重大项目。 |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